江北新区商业环境

1. 南京新城区

(1) 南京北站枢纽

南京北站位于江北新区崂山北麓。它的铁路线向八个方向延伸,是南京高速铁路网的三个主要客运站之一。此外,它还是沿长江自东向西、自北向南的中国国家铁路网的大型过境换乘枢纽。南京北站的设计规模包括3个场地、16个站台、30条线路,预计长期旅客吞吐量为3600万人次。北站建成后,可在1小时内到达南京大都市区北翼,确保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互联互通,加快与北京、成都、重庆、福建、广东等重点城市的互联互通。

南京北站的设计以“驱动发动机”的形状为基础,打造了江北新区更具向心性的标志性形象。根据建设中国第四代火车站模型的目标,以站城一体化的设计理念为中心。通过空间重叠和高效利用,将南京北站的交通功能与办公、酒店、餐饮等城市功能融合,实现不出站无缝连接。未来,南京北站片区将依托交通枢纽带来的空间集聚和时空压缩效应,发展枢纽经济,进一步将片区打造成为辐射苏皖及关联区域的新门户、车站与城市景观融合的新客厅、作为引导和双区联动的创新新引擎。

(2) 江北五桥动力轴

江北五桥动力轴位于南京长江五桥交通走廊与江北城市发展轴的交汇处,是江北新区南部现代化形象的展示窗口。依托五桥至江山街的交通走廊,源于南京长江西部的青奥精神,将进一步延伸至江北五桥动力轴周边地区。以此彰显江北新区率先、创新、珍惜绿色智慧的文化内涵,打造“抱江而发展”时代最美丽、最创新、最生态的跨长江通道。

江北五桥动力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在保证廊道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根据人们的体验,形成了生态、休闲、通讯、文艺、健身、商业六大功能板块,助推了片区的发展活力。将交通分割的负空间改造为融合、共享、活力的城市舞台,成为江北新区创新、智能的门户。

(3) 法治园区

法治园区位于江北新区核心区,与背靠崂山的青龙公园相望,是新区“法治第一”要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法治建设的高端平台,其规划围绕建设“法治高地”的目标展开。法治园区以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院为依托,拟形成整体有序、集约共享、法院检合一的特色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依法治国的主题,展现中国首个法治示范园区庄严、包容、公正的形象。

(4) 中央商务区

中央商务区作为江北新区的核心,总面积16.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国际医疗片区、新金融集聚区、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片区等多个开发板块。集聚了综合健康、新金融、总部办公等高端服务产业,是集商务、商务、文化、休闲、保健、优质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示范区。

中央商务区秉承高质量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旨在打造南京滨江新地标,现代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展示区域历史文化的新典范,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融合发展。以此来展示江北新区自主创新、领先示范的优质城市建设风格。

中央商务区是江北新区规划智慧和亮点的集中体现。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功能混合,增强城市和社区发展活力。此外,采取地下一体化开发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就形成了以6条铁路、多条高速公路为骨架、“小街区密集路网”的交通网络,增强了密集发展的中央商务区向外的交通疏散能力,提高了街区的可达性。利用河流系统、城市公园和城市客厅,构建网络化、连续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为此,精心进行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和引导,打造江北新区高品质的城市形象。

(5)浦口火车站

浦口火车站建于1908年,1914年正式投入使用。它是中国唯一具有民国特色的火车站,也是中国第一个完全保留其历史特色的“百年火车站”。民国时期,浦口火车站及其周边市场凭借铁路与水运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发展成为繁荣的“浦口商埠区”。红顶火车站是当时南京的重要地标。关于台站有许多名人的轶事,包括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随着南京交通格局的变化,浦口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

新时期,江北新区实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响应长江两岸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在严格保护各级政府保护的历史风景名胜区和文化遗址,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以积极保护的理念,引导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与现代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促进活化和振兴,改造百年火车站新地标,彰显沿江后工业化转型新风貌。

(6) 城市发展七项新举措

江北新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包容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实施中心城区城市发展七大新举措。

  • 小街区密集的道路网络

中心区在江北新区率先实行“小街区密集路网”。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规划街区规模控制在100-130米,路网平均密度达到10.7公里/平方公里,慢车道密度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按照“以人为本,公共交通优先”的TOD发展理念,打造500米范围内99%的区域都有公共交通站点服务的慢速友好的交通环境。

  • 开放的空间系统

中心区将构建山水相连、蓝绿交织的开放空间体系,呈现山、水、城、林和谐融合的空间特征。重点沿着青龙绿化带建设7.5公里长的城市公园,打造南京最美的滨江景观带和最具魅力的滨江城市客厅。

  • 垂直城市

中心区采取地下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垂直城市”,享有“城市倒立形象”的美誉。位于核心区的地下空间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最大开挖深度48米,地下空间7层,包括CBD地下商业层、交通层、市政公用管道廊层、私人银行金库、地铁出入口层。整个项目以轨道交通中转站为依托,融合商业购物、娱乐休闲、公共交通、地下停车、景观绿化、市政设施等多种功能和业态,实现核心区更高效的土地利用。

  • 地下循环系统

中心区规划了中国最长的“目”字形地下环路,可承担相邻地块40%-45%的出行需求,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地面道路-地下环线-地下车库”三级单向交通体系,地下环线连接地下车位15400个,实现停车设施共享使用;同时,地下车库形成相对独立的快速进出通道,使进出交通在地下空间区域内快速实现周边路网与地下车库的交通转换。

  • 海绵城市建设

将海绵城市的概念引入江北新区中心区,将“渗、滞、蓄、净、用、排”的技术运用到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崂山至长江的地形优势,保持水系的自然连接,提供良好的海绵基础,提高城市防洪排水能力;通过减少硬路面面积和采用渗水技术,提高空地的蓄水能力;提高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能力,使净化后的雨水成为城市供水的良好补充。

  • 综合管廊建设

综合管廊全长63公里,涉及中部地区所有公用管道,覆盖整个中部地区。普惠路综合管廊项目是江北新区首个综合管廊实践项目,也是国内首个海绵管廊。目前,江北新区正在根据智能管廊的建设要求,引入智能传感器等多种先进信息技术,打造行业领先的管理、运维综合平台。

  • 绿色能源应用

中部地区率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中央商务区凭借靠近长江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高效、节能、环保的河水源热泵技术,建设了7个河水源热泵区域能源站和1个取水泵站及自动控制系统。推广绿色建筑,采用多种节能技术和集约化运营管理措施,降低区域能源消耗,节约开发成本

2. 两城一中心

(1) 芯片城市

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目前中国的IC主要以进口为主,国产化率不足30%。特别是在DRAM、NAND存储器、CPU等领域,这一比率几乎为零。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有望连续第三年保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远超原油进口额。因此,开发集成电路已迫在眉睫。

南京江北新区致力于解决IC“卡脖”问题,依托台积电、龙芯等重大项目的带动,布局全产业链综合发展模式。新区大力吸引ARM、Synopsys、Cadence、GUC、展讯通信等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中国EDA创新中心”、“南京集成电路服务中心”等重点平台。最终目标是构建完善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速崛起千亿级集成电路集群。

2019年,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5.6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设计企业近百家。2020年1 – 9月,IC全产业链营收预计达到378.2亿元,同比增长66%。

(2) 基因城市

健康是良好生活的最基本条件。根据《白皮书:中国健康经济(2019)》的数据,目前中国生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超过5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

南京江北新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公司以构建“-1-120岁”终身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聚焦药品研发、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医疗销售、健康服务等领域,率先落地基因治疗、脑科学研究、大分子药物等生命健康“前沿”,深化“互联网+健康”创新。推进国家卫生医疗数据中心(东部)、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精准医疗“三中心一高地”等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与哈佛医学院、南丁格尔护理研究所、鸿瑞糖尿病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深入合作交流,引进分子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GemPharmatech等新兴研发机构。培养了金友、GP、威尔药业、PharmaBlock、南威医疗等900多家重点企业,吸引了2万多名高新技术人才。2019年,生命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60.3%;2020年1 – 9月,生命健康产业链营收预计达到756.5亿元,同比增长30%。

(3) 新金融中心

江北新区牢牢抓住将南京建设成为“创新龙头”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贸区与国家级新区“双区重叠”的优势,积极探索金融、产业、科技高效融合,打造了具有较强资本吸收能力、产融融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的全国一流“新金融中心”。

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秉承互联网理念和“共享技术、共享经济、共享服务”的精神,将以云计算、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手段与其战略需求有机结合,以企业组织模式实现最深层次的产融融合。市场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将江北新区打造成辐射全国的“新金融中心”。

3. 创新源泉

(1) 融入全球开放创新网络

江北新区将进一步推进与创新型国家和重点小国的科技创新合作,通过识别国内外顶尖大学和科研院所,大力引进高端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合作建设8个海外创新中心和海外孵化器;此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30多所国内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了60多家新研发机构。不断加强与新建研发机构、海外创新中心的对接,完善境内外人才队伍、创新项目落户全服务流程,为新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打造动态创新生态

江北新区着力打造“一站式”科技服务,做好全过程的“掌柜”和“服务员”。依托南京江北新区自主创新服务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一网一厅相结合的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国际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江北新区人民法院等载体建设,实现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的闭环运行。实施知识产权专利导航,实现专利信息与产业经营决策的深度融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帮助企业解决知识产权评估难、质押难、转让难的问题。构建覆盖创新创业、产业发展、人才服务、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国内一流创新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新区以打造世界创新活动品牌为目标,先后举办了南京科技周、世界半导体大会,举办了中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IC和EDA设计精英挑战赛等各类比赛,发布了“创新活力指数”和“创新源计划”,不断提升创新影响力。

(3) 打造前沿创新社区

科技产业创新是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建设最重要的抓手。为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打造更适合当前产业创新和人才创业的高水平创新生态,江北新区着力打造“121个创新社区”。新区按照“产业定位”、“创新主体”、“孵化生态”、“公共服务”“四有”标准,精心打造产业主题鲜明、创新资源集中、开放属性突出、公共平台健全、服务配套完善的科技创新“引擎”。努力成为引领新区产业升级的创新源头,彰显城市品牌魅力,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者。目前,江北新区首批6个“121”创新社区正在加快建设,以产业园区和平台载体为重点。以创新为特色的城市图景正在江北新区逐步展开。

(4) 打造顶级创新平台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江北新区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创新中心、新金融创新中心落地,协调推进包括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在内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CFIEC(中国未来互联网工程中心)南京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围绕“两城一中心”的产业定位,积极建设IC产业服务中心和生物医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先进高分子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低功耗芯片检测平台建设。

(5)培养富有活力的创新学科

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围绕“两城一中心”建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高度依赖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森林”,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度机制,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2017年,新区只有273家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跃升至717家,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超过1000家。2019年,南威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市首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板挂牌的科技企业。2020年,DWELL再次获得科创板“入场券”。全市有3家企业在科创板挂牌,其中2家在新区,新区有13家企业入选独角兽养殖企业名录,69家企业入选南京市瞪羚养殖企业名录。其瞪羚企业总数和新增数量均居南京市首位。

(6)汇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

江北新区坚持“汇聚四海英才,助力园区发展”的理念,灵活运用项目、校友、海外推广等方式,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和优化科技人才库和人才效率评价体系,成立高水平人才推荐委员会,开展“双用人制”改革试点,有效增强创新发展的“枢纽力量”。顶级专家总人数由2016年的1人增加到2019年的35人,高层次创业人才由2016年的25人增加到2019年的175人,“南京创业”三大人才计划由2016年的36人增加到2019年的288人。目前,已征集和培养了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60名中外院士,4万多名科技人才。新区顶尖科技专家、创新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数量均居全市首位。